土壤水分測定
一、概念
土壤水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來源(水培植物除外),另外植物也可以直接吸收少量落在葉片上的水分。土壤水的主要來源是降水和灌溉水,參與巖石圈-生物圈-大氣圈-圈-水圈的水分大循環(huán)。
二、存在形態(tài)
土壤水存在于土壤孔隙中,尤其是中小孔隙中,大孔隙常被空氣所占據(jù)。穿插于土壤孔隙中的植物根系從含水土壤孔隙中吸取水分,用于蒸騰。土壤中的水氣界面存在濕度梯度,溫度升高,梯度加大,因此水會變成水蒸汽蒸發(fā)逸出土表。蒸騰和蒸發(fā)的水加起來叫做蒸散,是土壤水進入大氣的兩條途徑。
表層的土壤水受到重力會向下滲漏,在地表有足夠水量補充的情況下,土壤水可以一直入滲到地下水位,繼而可能進入江、河、湖、海等地表水。
三、表示方法
土壤中水分的多少有兩種表示方法:一種是以土壤含水量表示,分重量含水量和容積含水量兩種,二者之間的關系由土壤容重來換算。另一種是以土壤水勢表示,土壤水勢的負值是土壤水吸力。
四、重要指標
土壤含水量有三個重要指標。一個是土壤飽和含水量,表明該土壤最多能含多少水,此時土壤水勢為0。
第二是田間持水量,是土壤飽和含水量減去重力水后土壤所能保持的水分。重力水基本上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,此時土壤水勢為-0.3巴。
第三是萎蔫系數(shù),是植物萎蔫時土壤仍能保持的水分。這部分水也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,此時土壤水勢為-15巴。
田間持水量與萎蔫系數(shù)之間的水稱為土壤有效水是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部分。當然,一般在田間持水量的60%時,即土壤水勢-1巴左右就采取措施進行灌溉。
土壤水勢可細分為重力勢、基模勢和溶質勢。
土壤水分重力勢以土壤水面與土表面相平時為0。水面高于土表面時為正值(此時也稱為壓力勢)。水面低于土表面時為負值(土壤水吸力為正值)。
土壤基模勢指土壤中礦質顆粒表面和有機質顆粒表面對水所產(chǎn)生的張力。它的值永遠是負值,即總是將土壤表面的水分向土體內吸進來。
土壤水分溶質勢與土壤溶液中所含溶質數(shù)量有關,溶質越多,溶質勢越小(即越負)。點水源入滲時,水沿濕度梯度從高水勢處向低水勢處流動,逐漸形成一個干濕交界分明的橢球體形狀,稱為濕潤球,球面各處土壤水勢相等。該球面稱為入滲鋒,在水頭固定不變時,入滲鋒的前進速度隨著時間的延長而減慢。
大部分植物養(yǎng)分都是溶于水后隨水移動運輸?shù)街参锔当晃盏?。無論根系以質流、擴散、截獲哪種方式吸收植物養(yǎng)分都在土壤溶液中進行。
檢索范圍: |
關 鍵 字: |